許多備受吹捧的高估值私人公司,即所謂的獨角獸公司,很可能將重演15年前的“.com”泡沫大崩盤。一個重要的觸發(fā)因素就是它們的燒錢率。
2000年3月,《巴倫周刊》曾發(fā)表了一篇名為《當錢燒盡》的著名研究文章,其研究重點是許多不盈利的互聯(lián)網公司,并著重分析了它們的“燒錢率”——現(xiàn)金耗盡前的燒錢速度。該文當時還頗具先見之明地預言稱,一旦資本難以為繼,這些公司將面臨非常慘淡的結局。
這篇文章點名指出了一些在當時聲名顯赫,但現(xiàn)在已經被人遺忘的公司,其中包括Intraware、drkoop.com和CDNow.com等。該文章還清晰地預見道,“.com”泡沫一旦破裂,即便是許多知名企業(yè)也將受到重創(chuàng)。被《巴倫周刊》點名的思科系統(tǒng)公司當月市值高達5500億美元。現(xiàn)在,雖然仍有1500億美元的市值,但思科系統(tǒng)甚至不是“美國最有價值的10家上市公司”之一。
在上市科技公司圈,類似的腥風血雨這次不可能重現(xiàn),原因很簡單:已上市的科技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非常少。但是,許多備受吹捧的高估值私人公司,即所謂的獨角獸公司,很可能將重演15年前的大崩盤。罪魁禍首和15年前并無兩樣,即它們的“燒錢率”。
我們已經知道,給獨角獸公司估值無異于一場惡作劇,我在《財富》雜志中撰文詳述了其中的貓膩(//www.fortunechina.com/business/c/2015-04/10/content_239004.htm)。科技公司的CEO們喜歡追求各種噱頭,比如有保證的IPO價格(如果沒有達到,就會激發(fā)他們發(fā)行股票)、現(xiàn)金紅利和其他優(yōu)先權利,從而換來自我滿足感,以及有助于招募和留住人才的10億美元大公司標簽。
這次的一個重大區(qū)別在于,目前還沒有一份權威研究顯示這些私人公司還剩下多少時間。其現(xiàn)金消耗數(shù)據很難得到。但毫無疑問,這些公司,包括它們身后的金主,都清楚錢什么時候會燒完。科技公司的融資難度現(xiàn)在已經變大?!敦敻弧返?middot;普利馬克撰文報道了這種趨勢,并分析了它將給資金短缺的獨角獸們帶來的真實影響。普利馬克指出,面臨這種局面的獨角獸公司有91家,其雇傭的員工總數(shù)達5.7萬人。大批渴望成為獨角獸的公司雇傭了更多人。
不妨再看看這樣一個事實:許多企業(yè)的成功取決于它們面向初創(chuàng)公司的銷售業(yè)績,比如華爾街最近的新寵——亞馬遜的云軟件和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。一旦獨角獸的燒錢率泡沫破裂,由此產生的層疊效應也會傷及這些企業(yè)。那時的局面一定不會好看。